库尔的野天鹅

《朗读者》

一点杂感而已

 

因最近失了手机这一可以消磨大把时间的娱乐工具,又不想听思修老师无意义的空话,早上走得急,便随手从书架上抽了本《朗读者》带去教室。

 

书后附录中,克里斯托夫·施扎纳茨说,不管我问哪个读过《朗读者》的人,他都说:“我把它一夜读完。”我想这并不夸张,至少之于我,尽管晚上有考试,我还是在一个字都没有复习的情况下一口气读完了整本书。这本书大概是真的有那样一种魔力,让你沉沦其中接着欲罢不能。

 

我不知道该如何去评价米夏和汉娜之间的爱情,读前三章的时候,我几乎是立刻想到了《洛丽塔》,同样是描写疯狂的爱,同样是男女主角之间横亘着巨大的年龄横沟。我不知道十五岁时的米夏是否已经懂了情与爱的含义,毕竟他与汉娜的初遇实在有些戏剧性,得了黄疸病的少年在街边一身狼狈,被好心的汉娜带进房子里清理干净并被护送回家,然后少年就此春心萌动情根深种。

 

坦白来说,一开始看到这样的情节,我实在是觉得没有什么新意,因为米夏太年轻了,他十五岁,而汉娜已经三十六岁了,他们差了二十一年的阅历和人生,他们的爱情始于一种不对等的地位,而这必将带来一场悲剧。

 

随后的发展也的确是验证了我这一想法。

 

最开始我不觉得米夏对于汉娜是爱,反而更像是对肉欲快感的一种追求,因为汉娜带给了他一种他不曾有过的体验,他喜欢这种感觉,并且上了瘾,于是就像是抓住了最爱的玩具的婴孩一样不肯放手。汉娜算是他的初恋,是第一个让他有情欲上的冲动的女性,所以汉娜之于米夏,是最为特殊的。所以他在汉娜面前一次次地妥协,让自己匍匐在地上,以换取和汉娜共度春宵的欢愉。甚至米夏自己都知道自己的退让是毫无理性可言的,可他却无法拒绝汉娜带给他的一切。

 

汉娜把她的世界分出了一个角落给米夏,然而这个角落有多大,却完全是由她决定的,十五岁的米夏,实际上从未真正了解过汉娜,自然也不曾进入她的世界。

 

我个人觉得第一部的剧情更像是米夏和汉娜两个人的爱情故事,读者随着米夏的自述和他一起挣扎在灵与肉之中,他对于汉娜的感情那么自然而又顺理成章,涉世未深的少年对于出手帮忙的陌生女性的憧憬,然后憧憬变成冲动,最后变成欲望和心底的执念。

 

这大概是每个人年少时期都会经历的一段心路历程,或是一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陌生人,或是一个温暖的拥抱和坚实的臂膀,这种意外之喜,总是能轻而易举地击溃我们脆弱时期残破不堪的心理防线,然而对方的形象一下高大起来,撑满了心里每个柔软的角落,随后生出各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然而事实让我们体会了米夏那样的悲惨遭遇,却不能遇见如汉娜那般能给予你灵与肉双重慰藉的人。

 

随后剧情急转直下,汉娜不告而别,米夏陷入无端的自责当中,他试图摆脱汉娜的身影,然而始终未果,终于,他们在法庭相遇。

 

第二部中,我觉得比起那个在爱情中始终占主导的汉娜,法庭上的汉娜似乎让有点陌生了。

 

尽管她脊背高挺,目光不卑不亢,只是站在那儿,就散发出一种强大的气息,然而当她面对审判员的提问,面对其他被告的职责,面对自己辩护律师的慷慨陈词之时,她已然成了我陌生的一个个体。

 

毕竟,我所以为的汉娜,似乎一直强势而且稳重,就如同她最初吸引米夏的那一幕,似乎从她身上自有一种安稳平和的气质流出,而不是现在这样,辩词反复无常,言语结结巴巴,深色犹豫不定,甚至后来,整个人都处于一种自暴自弃的状态中。

 

理所应当的,她被判终身监禁。

 

然而这场审判却是汉娜编织的一个巨大谎言。

 

读者可以随着米夏的叙述推断出汉娜所有的反常都是因为她不能读写,她不能知道起诉书上写了什么,也不能读懂那本即将出版的手稿上究竟有哪些对她不利的言论,而汉娜所有的供认不讳和自暴自弃都是基于她不想暴露出她是个文盲的事实。

 

我当时也和米夏有过同样的疑问,将自己是文盲这一事实暴露于大庭广众之下真的是如此羞耻的一件事么?比起终身监禁,难道这个事实更为不堪么?

 

作者没有写明汉娜做出如此选择的原因,也没有让米夏在反复纠结中找到一个所谓的平衡点,也许这种事情本身并没有答案,只是个人的选择罢了,汉娜选择将真相隐于法庭之上,米夏选择将真相秘而不宣,也许这也是他们之间的一种默契吧。

 

我之前觉得,汉娜是米夏心底的一种执念,也许十五岁之后,最初的憧憬和迷恋已经淡去,汉娜的身影在心底挥之不去也许是因为当初的不告而别,也许是游泳池那一幕的愧疚自责,然后他读过了平静的高中和大学生涯,直到与汉娜的再相遇,又勾起了这份执念,他将汉娜与妻子对比,又愈发觉出汉娜的好来,然而汉娜此时已在监狱。于是他想起曾经他们做爱前的朗读,他重又开始为汉娜朗读。

 

磁带寄了一盘又一盘,甚至于汉娜学会了读写,可米夏选择了逃避,他不见汉娜,不写信,只是保持这种远距离的接触,汉娜还是他想象中的样子。

 

我说不清汉娜最后选择自杀的原因,也许是她察觉了米夏对她感情的变化,毕竟那间单人牢房的布置无不昭示着她对米夏的一往情深,自杀也许是她所能想到的唯一一种能让自己最好的形象永远留存在米夏记忆中的方式了。

 

谁知道呢。

 

这实在是一本很优美的书,优美到你在阅读的时候,不知不觉就会怀有一种巨大的悲悯,纳粹是一段写成历史的罪责,我们越是了解这段历史,就越是同情那些无辜的犹太人,就越是憎恶党卫军,以至于他们的形象都僵化在我们的潜意识中,他们的形象不再作为个体出现,而是成为了一种符号,一种被贴上了特定标签的符号。

 

有人说这本书是德国人自己关于那一段历史的反思和忏悔,我不懂政治,对纳粹的历史也算不上有多了解,也许它所描写的真的很沉重,但我并不想去深究,把它当做一次纯粹的阅读也没什么不好。

 

再说说书名,其实我一直到读完整本书也没搞清作者以“朗读者”命名的用意何在,也许只是因为米夏对汉娜的朗读贯穿全书?也许是因为朗读这一行为本身所具有的抒情性缓解了那一段不堪历史的沉闷和压抑?

 

谁知道呢。




只是看完书很想写点什么,然而真正开了文档却发现也没什么可说的,杂七杂八地胡乱说了点自己的感想,没多深刻,仅供娱乐

评论(1)
热度(8)

存文处。
以及,碎碎念(。

© 库尔的野天鹅 | Powered by LOFTER